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第10期 假设检验与“存伪弃真”
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

第10期

假设检验与“存伪弃真”


知识点:假设检验及其可能存在的错误

思政点:成见、偏见、先入为主、第一印象准么


“用多少天

    用多少年的跌跌撞撞才找到终点

    用多少伤痛的心爱才不离开身边

    用多少谎言去掩饰彼此的不完美

    要用多少个世纪让我看透一切”

——陈奕迅《多少》


上面是我很喜欢的一句歌词,尤其是“用多少年的跌跌撞撞才找到终点”和“要用多少个世纪让我看透一切”这两句很像我们前几期提到的“计量精神”,想认清一件事真的是千辛万苦、煞费苦心。而我们今天的话题倒是这句“用多少谎言去掩饰彼此的不完美”,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一个对立的命题:真vs假。我们今天要探讨跟这个命题相关的一个方法——假设检验

假设检验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见教材,本期不赘述。只是简单说下它的思想:“反证法+小概率事件不发生”,也就是先给一个预置假设,如果在一次对样本的观测中,“小概率事件”发生了,那么预置假设不成立,预置假设的对立面成立。如果还是有些不知所云,那我举两个我生活中类似的例子,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预置假设的方法会出现什么问题:

例1:关于好论文的筛选

我对期刊论文的筛选有个非常主观的评价:当我读一篇论文的时候,我就假设这篇文章的潜台词是“我要毕业、我要结项、我要晋职称”,因为我相信大部分论文发表的动力是这些,当我带着这种极大的偏见去读论文时,只要让我感受到了上述的潜台词,那么这篇论文我就不看了,它不是真心想写的,而只有少数的论文会读不出这个感觉,我把它很主观的定义为“好论文”。

例2:关于歌手高音的评价

在一些选秀比赛听到歌手飙高音的时候,我也会同样带着偏见去听这些高音,我假设比赛中飙高音的潜台词是“我要红、看我唱功多厉害、快选我”,如果我听到高音背后的潜台词是这些,这个歌手我基本就不听了,而高音中听不到这些的歌手,我会继续关注。

上面的两个例子有这样几个要素:1.我预置了假设;2.我用预置假设去筛选当前某一个样本;3.用是否符合假设来进行检验;4.给出结论。而且最关键的是,预置的假设是自己的生活中得来的主观经验判断,这种主观经验也就相当于统计学中大数定律、中心极限定理所形成的概率。这样判断会有什么问题呢——“弃真”和“存伪”(这两种问题详见教材,这里不赘述)。意思是,即便按照自己的标准,这样做也会出错。

 对于上面两个例子:1.我的心目中好论文应该是“辛苦的发现并真诚的分享,不易完成任务为目的”;2.好的高音应该是“我在唱高音么?”这两种判断是基于大量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判断,也就是预置假设背后的概率分布。那么根据假设检验存在的问题就会出现两类错误:第一,你会抛弃原本对的;第二,你会保存原本错的,即便是根据你自己设定的标准。也就是说,这样做你会把你本不喜欢的论文当做好论文,也会把你本来该喜欢的歌手当做不喜欢的。

 说到这里,让我想起有句老话叫“日久见人心”。其实就是在说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假设检验,都在根据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大样本形成概率分布进行判断,但一次、两次的判断很难绝对的说明问题,因为这样的一两次抽样会存在存伪或弃真的问题。所以根据生活经验预置假设的给出判断是需要谨慎考虑的。

 我不确定我下面的观点正确与否,但供大家探讨:有些人原则感很强,如果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人出现了一次违背他原则的作为,那么他就一下子和这个人划清界限……未必是理智的做法。这就是关于假设检验、预置假设、存伪去真之间的关系。感谢阅读,下期见。

往期链接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-栏目预告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第1期:计量经济学与人的渴望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第2期 从样本到总体: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”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  第3期  经典假设与“乌托邦情结”(上)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 第4期  经典假设与“乌托邦情结”(下)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第5期 大样本中的偶然与必然(上)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 第6期  大样本理论中的偶然与必然(下)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第7期 计量模型的形式与内容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政》 第8期   多元回归与人生的加减法

《趋近理想: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》  第9期 时间序列:从审视周边,到审视自己




图文 | 崔佳宁

排版 | 院新闻网络中心 孟晴

商院各学生组织,请于每晚六点前发送本组织活动及打包图片到指定邮箱:bcbuucampus@126.com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